看电影,学构图_小报童_
看电影,学构图介绍
👧关于我:90后,从小习画,美院毕业,王家卫死忠粉,一位严苛的视觉主义者,对高级审美有变态需求\n\n📖电影博主@于念慈(全网同名),
为《看电影》《环球银幕》等主流电影杂志撰稿,淘票票/V淘电影大V评委\n\n✍️专栏集结本人过往电影美学相关评论,关于电影影调、构图、色彩,只做专业有价值的内容\n\n🎬电影是每秒24帧的神话,定格瞬间,记录永恒,图解电影,和我一起以全新的视野感知电影的魅力\n\n❤️个人V:DF77949(购买后加V获取粉丝福利)
名称 | 作者 | 读者数量 | 内容数量 | 更新时间 |
---|---|---|---|---|
看电影,学构图 | 于念慈 | 7人 | 298篇 | 2024-03-06 |
最近更新
「好色者」张艺谋,浅析张艺谋影像美学
如果说张艺谋的影像见证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崛起,那么这场革命的幕后操盘手当属赵小丁。
赵小丁作为张艺谋御用摄影师,他对色彩的极致呈现,与造型上的宏观表达让中国电影真正具备大片质感。
闷骚男张艺谋拍得女人都这么「色」
提到张艺谋的电影,就会让人想起那些“谋女郎”。
她们倔强。性感。清纯。
无论哪一种形象都曾在你梦中出现过。
......
王家卫电影中那些发光的细节
在畅聊王家卫电影美学时,我想将它划分为两个方面:图像(空间)与时间。
王家卫的电影美学就像他那些经典台词一样,话不说破,点到为止,说白了,就是高级闷骚。
<......
三级片导演?不,是艺术大师
提到何藩 的名字,大家可能还有点陌生,但是由他导演的《我为卿狂》你肯定知道。
但你不知道的是,这位让叶玉卿“一脱成名”的男人 ,其实是中国最伟大的摄影师之一。
Fan Ho,是西方摄影界记住的第一个中国名字。
看看这几张摄影作品是不是很熟悉?
其实,何藩不仅是导演,摄影师,还曾经扮演过唐僧 。
而作为演员,他的表演也是广受好评。
所以说,何藩的一生真的可以用**“神奇”** 来形容。
何藩出生于上海,后与父母移居香港,十三岁那年他收到一份父亲送的礼物,一部Brownie相机,从此迷上了摄影。
他用镜头精准记录下香港市井生活,他曾影响了无数人包括张艺谋。
他想成为导演,24岁加入邵氏电影公司。最初任场记,后转做演员,但多是配角。
1972年终于出任导演,但公司只让他拍情色片,在别人眼里他沦为三级片导演。
但何藩却说:“我拍过很多三级片,但我的摄影从未妥协过”。是的,他将三级片拍成了艺术。
“何藩算得上是香港色情电影的文艺复兴人,其作品既有费里尼的情欲幻像,也富有莎士比亚剧作的因果循环。”
所以,影评人会说何藩的三级片每个镜头都富有哲学含义。
叶玉卿、陈玉莲、邱月清,这些女神在何藩的调教下千姿百媚,女体摄影活色天香 ,你从未看到一部情色片让人如此心生佩服,因为每个镜头都是摄影极品。
他拍的三级片是叫好又叫座, 《夜激情》创下当年票房记录。
只可惜,世人看何藩觉得他精神分裂, 你的摄影作品如此唯美,怎么还能拍出三级片?有人觉得费解、恶心。
但我却敬佩何藩,因为他懂得妥协,更懂得坚持。
为了实现导演梦,他忍气吞声拍了几十年三级片,却从未抱怨过, 大师尚且如此,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感到汗颜。
最美中国藏在他的镜头里
何藩成长于香港,被誉为中国摄影界的“一代宗师” ,也被誉为中国的布列松 (亨利·卡蒂埃- 布列松,现代新闻摄影之父),总之,所有溢美之词用在何藩身上都不为过。
何藩一生拿过280多个国际摄影奖项, 但何藩真正令人崇敬的地方,在于他对中国底层人民的关注,何藩钟情于小人物的喜怒哀乐。
因此,在他的镜头下藏着中国最真实的样子, 每一个中国人在看完他的作品都会找到共鸣与情感释放。
何藩做的就是老百姓的艺术。
著名导演吴宇森在为何藩摄影集作序时写道——
“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重见人类间的温馨,善良,美丽和单纯人去留影,不带走一片云,却是潇洒地留下绚烂的剪影”
所以,很多人说看到何藩作品会感到亲切 ,就仿佛自己家中的爷爷奶奶一样,很温馨自然。
比如这幅《午后闲聊》在香港中环街市拍摄。
“我喜欢日落前这段时间,这样我可以获得长长的影子,我觉得影子比物体本身更吸引我,有一种神秘感”
何藩的拍摄方式很特别:当我发现我的主题人物后,我会跟随他到我认为无论地点、光线,气氛都和我意时,便拍下我的照片。
就像1960的《后巷》,这条巷子可以看到玩耍或做功课的孩子,挑夫等。
何藩的作品不仅能看到传统中国家庭的礼让与亲密,更能看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拼搏,用现在话讲就是草根精神。
何藩很喜欢海明威的那句名言“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”他认为周围的香港人就是有这种拼搏精神,有着为生活奋斗绝不言败的决心。
“50、60 年代有句民谣**‘鬼叫你穷啊,顶硬上啊’** 就是说谁叫你穷啊,咬紧牙关去力争上游。对于这种草根精神,我当时很感动,想要去歌颂他们”。
何藩有很多作品都是在香港的中环街市拍摄的,他在中环、西环、上环、湾仔等地寻找素材。
比如,清晨的早市,一个小女孩在卖菜,目光无神,若有所思。
1954年拍摄的《夜幕降临》是何藩最中意的作品。
“我找到了这个地方,去过很多天。手推车,一个回家的男人。煌煌大厦,波涛拍岸,深处无声,低角度的光线,这是我的决定时刻,简直太神奇了!”
还有戴头巾的少女,双手托腮,眼中略带绝望,与建筑工地上的劳工们幻影交叠。
这些穷街陋巷被何藩称为The Living Theater, 即人生舞台。
前文提到,何藩的镜头富有哲学意蕴,“我对中下层的民众很同情,特别喜欢关怀他们,不知道为什么,可能就是直觉。可能我受到《悲惨世界》和狄更斯小说影响吧。”
不过何藩的作品也不是全有褒奖,也有艺术家称这些作品不过是“泥中木舟”的样板。
但当年确实感动了不少老百姓,很多游客就是被何藩的黑白照吸引而来, 旅游局还因此给他发了一个奖,可见其作品的魅力所在。
我拍过很多三级片,但每部都是艺术品
虽然何藩贵为摄影大师,但他一辈子最耗费精力的事还是拍电影,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拍的电影多为三级片。
何藩非常喜欢电影,他可以付出所有,为此他先是在片场打杂工,而后参演一些小角色,比如后来演了唐僧,终于有机会拍电影时公司却只让他拍色情片。
和何藩工作过的人都说,从来没见过脾气这么好的导演,他从不发火,温温吞吞,公司给什么拍什么,一到了现场,他就活着。
写到这,忽然想到张国荣主演的那部《色情男女》,一个满怀斗志的导演得不到重用,只能靠拍色情片勉强养活自己。
这样的剧情似乎和何藩的事业轨迹一样挫折,但何藩摄影大师的身份让他在拍片时多了更多顾虑。
《色情男女》中张国荣的台词正是何藩的心声。
太多人在说风凉话了,更不要说观众看色情片只寻求感官刺激,这对于想表达更多情感的何藩来说是毁灭性打击。
“香港那时候是金钱挂帅,票房为主,我的衣食父母是票房,一个艺术工作者,没有创作自由如同行尸走肉,让我去拍风月片简直是屈辱”
看完《色情男女》的观众可以脑补出何藩在拍片现场遇到的各种阻碍。
何藩的“曲线救国”坚持了几十年,想想我们生活中为了梦想不肯折腰,贵为摄影大师的何藩为我们好好上了一课。
真的佩服何藩的真诚, 先不要说他高超的摄影技巧,即便在拍三级片,他内心依然清澈见底。
“我所表达的都是真实的自我,是真正出于我的內心的”
为了自己的赤子之心,何藩不仅咬紧牙根拍色情片,还在年逾半百,老眼昏花时自学Photoshop。
在香港时他有自己的暗房,但是移居美国后,由于身体原因医生不让他进暗房,因为暗房会损害眼睛,为了能继续拍照片,何藩开始自学Photoshop,一学就是十年。
说来真是惭愧,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梦想,但为了它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真是少。
这份赤子之心在何藩拍摄色情片时转变为一种创作态度,我可以拍色情片,但我有自己的底线,这个底线就是何藩的美学追求。
何藩镜头下的三级片,色而不淫,美轮美奂。
虽然情节老套,但何藩却运用光影征服了不少影迷。他一手捧红了叶玉卿,在他的电影中一脱成名。
毫不夸张地说,看何藩的情色片简直就是享受 ,因为他拍裸体太美了!
在《我为卿狂》中他拍盘根交错,玉体横流的画面,何藩利用他摄影中的重叠技术进行二次修饰。
重叠画面出现不止一次,还有用艺伎混合的镜头,充满异域风情。
何藩不愧是**“光影大师”,** 吻戏拍得也是意乱情迷,精致的打光让人陶醉。
通过何藩影像的修饰,叶玉卿的身体也有了不一样的美, 闪耀的光线下宛若女神出浴。
一部三级片能有这样的精心雕琢,厉害啊。
一方面,何藩像一座神, 因为他的艺术才华确实令人折服,但我更喜欢他作为一个人时,闪现的真实感,以及独特魅力。
为了拥有这种魅力,何藩与我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,但即便他年纪大了步履蹒跚,却仍然像一个精神抖擞的小伙子一样拼搏, 就像他镜头下那些挑夫、车夫一样动情。
张艺谋电影美学三棱镜
在张艺谋 向商业片转型的几年中,他努力实现“去风格化 ”的同时,也在挣扎中保留了他以往作品中的美学追求 。
首先,是对人海战术,恢弘景色的大量呈现,最后是他一如既往的色彩叙事。
以繁取胜的“人”海战术
张艺谋 善用“人海战术 ”,这是继**《英雄》** 以来,他在商业片中屡次惯用的“恶趣味 ”。
从《英雄》开始,张艺谋正式建立“大场面”的创作思维,围堵的人墙交错形成极端的压抑感,黑色盔甲/盾牌连接出如长城般坚固的壁垒。
《英雄》:万箭齐发是“大场面”调度的另一种表现方式,前文提到了人墙,此处则是器物方面的累积。
《英雄》的试水延续到了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中,这次的“大场面”已略显变态,珠光宝气,奢华糜烂。张艺谋将影片重头戏引向视觉风格的建立,他认为这是一种大片思维。
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:“唯我独尊”的黄色充斥全片,珠光宝气,奢华糜烂。黄色,原本是荣耀的象征,但在本片中它却变成颓废、冲撞的代言词。
到了**《长城》** 这里,张艺谋将这种“人海战术 ”与饕餮 怪兽做了一次置换。《长城》 中饕餮蜂拥而至翻越长城的场景多多少少让人想起**《僵尸世界大战》** 中尸山屠城的一幕。
怪兽打仗也讲排兵布阵,《长城》中的饕餮虽被拟人化处理,但不变的依旧是张艺谋对庞大场面的堆积化处理。
天人合一,以景叙事
比起其他导演,张艺谋 电影中的景色却和人物一般鲜活,出身大西北的张艺谋 却多了几份柔情。
《我的父亲母亲》取景自丰宁坝上草原,景色秀丽宜人,章子怡纯真朴实的精神面貌与这世外桃源般梦幻之景相得益彰。
其后,在张艺谋导演的大型实景演出《印象·丽江》中,大自然的写意风光被具象规整。这其中又包括了“人海设计”,通过人类攀登大山的行径与自然产生对话,真正做到了天人合一。
回归电影,在《十面埋伏》中张艺谋又巧用肃杀的“绿”来放大紧张的氛围。本片取景永川茶山竹海,那冷艳空灵的竹林与章子怡手中致死的竹竿形成呼应,她就像是危险的代号,打破了这静谧之景。
《三枪拍案惊奇》:甘肃张掖的天然美景、孙红雷所着青衣之雅,与其它人物身披大红大绿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,它努力贴合本片的奇幻特质。
一曲秦腔“秦时明月汉时关,万里长征人未还”,点明了《长城》的古韵气质。上图为水墨长城全景图,张艺谋此次直接将中国标志性建筑推向了舞台中央。泼墨山水般的云雾腾空而起,黑云压城城欲摧,饕餮大战迫在眉睫。
大道至简的色彩
提到张艺谋 的代表作,几乎都可用几种颜色 进行概括。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 中的红 、《满城尽带黄金甲》 中的黄 、《英雄 》中被划分为白、绿、红、黑 ,四种颜色。可以说,张艺谋 完全可以用色彩讲故事 ,他将电影的视觉语言做到了极致。
张艺谋曾公开表示过,自己对红色的喜爱 。而在他的作品中,几乎每一部都涉及到了红色 ,其在电影 中分别隐喻 为**《红高粱》(情欲)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(权利)、《秋菊打官司》(一种原始的生命力)。**
1987年 一部**《红高粱》** ,让张艺谋扬名海内外,同时这部作品也是他日后电影美学的雏形。标志性的一点在于仪式化 ,高度概括性 。他用一种颜色展现了生命的两极,即生与死的震撼感。
《红高粱》中的“野合”戏,张艺谋用九儿身上的红装大胆赞颂了原始欲望的壮丽,此为“生”。
在《红高粱》结尾,九儿躺在血泊中,天边一抹夕阳染红天际,悲鸣的音乐响起。张艺谋在此处用极端的红色歌颂了为战争浴血奋战的人民,此为“死”。
到了**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** ,张艺谋的红色变得更为复杂。每当老爷要宠幸妻妾时,她门前的就会挂起红 灯笼。
这部作品色彩的复杂性体现在它不仅仅以红色 为主导,张艺谋辅助性的配以阴冷的灰色 ,寓意女人的失宠与凋谢。这其中穿插着色彩的冷暖对比 ,相比于**《红高粱》** 的单刀直入,本片展现出色彩的差异化 。
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中的构图也很讨巧,屋檐的线条将观众的视觉焦点引向中轴线,焦点处正是封建家庭权利的象征。
与前文举例的作品不同的是,《秋菊打官司》 的红色 是为了服务于电影的时代性与地域性而存在。
《秋菊打官司》中出现的红色“福”字,门神年画,指向了小镇的生活气息。
秋菊身上的大红棉袄,格外抢镜。颇有几分喜庆的味道,可谓原汁原味的农生态。臃肿的身材又极其符合农村妇女的外在形象,这是《秋菊打官司》中地域性的符号语言。
除了秋菊身上的大红棉袄,《秋菊打官司》还布满了其它符号,如王庆来终日裹着一床红色棉被,窗户上的红色剪纸。这些道具看上去很“糙”,但足够地道足够真实。
对红色的坚守延续到了《英雄》中,与以往不同的是,此次张艺谋摒弃了以往的“糙”,电影整体的画质精致,考究,光滑的表面更符合商业片的特质。
《长城》的色彩美学走向了复杂化,张艺谋不再极端痴迷一种颜色。以无影禁军为例,将军们的盔甲颜色,灵感源自国画中的**“墨分五色”** ,就像满洲八旗一样,用颜色划分士兵,属于传统东方美学理念。
在张艺谋的作品中,总能捕捉到广义的家国情怀与狭义的乡土气息,所有的情感都指向了一种人文关怀,这是他博爱 的体现。
《霓虹恶魔》,没有人会冲着华丽的摄影去观看一部电影?
大多数人在观看一部电影时更喜欢讨论它的故事,就像大家喜欢诺兰电影巧妙的故事结构。
但常人都忽略了影像的重要性,所以拉乌尔·库塔尔(让-吕克·戈达尔长期合作伙伴)说“没有......
为什么说《魅影缝匠》是件艺术品?
保罗·托马斯·安德森的《魅影缝匠》(为了方便阅读,导演名随后采用“PTA”)在看到第一张海报时,我就禁不住感叹:这是件艺术品。
两个人物的动态曲线不仅优美,还与故事主题......
返回 首页